XX学院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自评报告
学院院长(签字):
联系电话:
提交日期:
撰写说明
1.学院按照学校选择评估类型(第二类第一种),结合学院实际撰写自评报告。
2.本指导书中所列内容(包括支撑材料),是审核评估的基本要求,《自评报告》应包含但不限于这些内容。
3.《自评报告》总字数建议控制在3万字以内(不含附录),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改进措施不少于自评结果部分的三分之一。
4.《自评报告》可插入必要的图片、表、图等加以说明,相关数据可参考学校评估中心编制发布至各单位的学院层面、专业层面《状态数据分析报告》《高质量综合贡献度报告》《专业评估报告》等报告内容。
5.《自评报告》所述事实、所用数据、所引案例等必须真实可靠。
目 录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简要介绍学院的历史沿革,隶属关系,学科布局,本科专业数量与结构,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专任教师规模,基本办学条件,显著成就与突出荣誉等。
第二部分:学院自评工作开展情况(不超1000字)
简要说明学院依据《贵州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开展自评自建工作情况,包括组织机构、宣传发动、实施措施以及评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第三部分:学院自评结果(不超27000字)
重点阐述:①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采取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特别是党的全面领导对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②学院是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是否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工作的根本标准,如何体现,所采取的具体举措及取得的成效。
支撑材料:学院在加强党的领导方面出台的举措文件;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成果、典型案例;相关会议或宣传报道材料等。
重点阐述:①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精神,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情况?学院如何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成效如何?②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方面的做法及成效;按要求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指示、《新时代高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6号)情况(此条仅限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学院)。③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精神,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方面的举措及成效(包括经费投入、教师进修培养、激励机制等)。④学院在师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负面问题的预警机制、应对处置措施及实施情况。
支撑材料:学院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制度文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等。
1.3本科地位
重点阐述:①学院在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情况;学院在营造本科教育良好氛围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及实施成效。②学院是否已落实了“四个回归”?如何体现?学院在引导学生求真学问,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③学院把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的体现,包括经费安排,资源配置,教师引进、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机制体制建设。④学院落实“以本为本”、做到“八个优先”(学院领导注意力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首先在本科集中、学院资源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在本科确立),围绕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开展服务工作情况、年度考核情况;本科教学工作在院系、教师年度考核中所占比重情况。
支撑材料:学院在落实本科地位方面制订出台的举措文件;院党政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的会议记录、院系领导听课记录等。
1.4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下一步整改举措
重点阐述:分析学院在办学方向与落实本科地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下一步如何改进。
2.培养过程
2.1培养方案
重点阐述: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间的契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情况。②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是否符合普通高等学院本科专业类国家标准(基本标准)要求、是否融入行业标准(特色标准)、是否体现学院定位;培养方案是否体现了产出导向理念,即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③专业培养方案是否突出了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学术型人才培养突出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验实训内容的基础性和应用型,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支撑材料:学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编等。
2.2专业建设
重点阐述:①学院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情况。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应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相契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要与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相契合。②专业建设的主要优势、特色与成效。
支撑材料:学院制订出台的专业建设方面的制度文件、专业设置论证等。
2.3实践教学
重点阐述:①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与主要内容,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及实施效果。②学院与科研院所或企业、行业单位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建设,支撑本科人才培养的效果情况;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要阐述学院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科研实践、实习实训基地情况;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阐述与企业、行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情况。③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要求,对形式、内容、难度的严格监控情况及实际完成质量情况。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要阐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教师专业实践和科研课题情况。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阐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行业企业一线需要情况,以及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情况。④学院实践教学的特色与成效。
支撑材料:学院制订的实践教学方面的制度文件;学院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设与实验室开放情况统计;近三年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一览表,包括选题来源情况统计分析等。
2.4课堂教学
重点阐述:①学院推动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促进教与学、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情况;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推进教学内容及考试评价方法改革情况。②学院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推动“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以及加强数字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情况。③学院课堂教学的主要特色与成效。
支撑材料:学院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出台的制度文件或实施方案;学院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支撑材料等。
K2.5卓越培养
重点阐述:①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及其取得的成效;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要阐述如何推进科教协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阐述如何推进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②学院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的思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结构的优化情况。③学院在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以及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的举措及实施成效。④学院推动一流专业建设的举措与成效。⑤学院推动一流课程建设的举措与成效。⑥学院推动一流教材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支撑材料: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方面的建设规划和制度文件;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及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举措及成效等。
2.6创新创业教育
重点阐述:①学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主要举措。②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创新创业大赛情况与成效。
支撑材料:学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主要机制文件;学院高水平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的有关材料;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本科生参加国内外大赛的获奖项目、本科生发表的论文及获批国家发明专利等统计情况;本科生创新创业典型材料等。
2.7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下一步整改举措
重点阐述: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第二类标准,结合学校评估中心发布的校级、院级及专业级“高质量综合贡献度评估”、“本科专业评估”“本科教学状态数据”等报告,分析学院及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如何改进。
3.教学资源与利用
3.1资源建设
重点阐述:①阐述学院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和开放共享情况,包括教材、课程资源库、案例库以及网络资源、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建设等,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将行业企业优质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情况。②学院教材建设情况,阐述如何鼓励和支持高水平教师面向国家、行业领域需求,编写高水平教材;如何组织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实际,结合产业发展需要编写教材,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③学院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拓和有效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情况,包括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验项目,将产业技术发展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实验项目或毕业论文 (设计)选题的情况。
支撑材料:学院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方面的举措、科研反哺教学方面的激励政策;学院“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教材建设、智能实验室建设及学科资源、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材料等。
3.2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下一步整改举措
重点阐述:学院在教学资源条件、资源建设与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下一步如何改进。
4.教师队伍
4.1师德师风
重点阐述:①学院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举措,特别是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第一标准的情况;学院将师德考核标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措施与成效。②学院促进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自觉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方面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支撑材料: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文件;学院师德师风先进典型案例等。
4.2教学能力
重点阐述:①学院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满足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的情况。②学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举措及成效,包括教师培训,教研室建设,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教学能力大赛情况等。
支撑材料:学院制订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制度文件;学院开展各类教师教育教学培训、教学竞赛活动及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总结情况等。
4.3教学投入
重点阐述:学院在推动高水平教师投入本科教育教学、推动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推动广大教师,特别是教授、副教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包括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所采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及其经费投入与实施成效。
支撑材料:学院出台的鼓励教师投入教学的制度文件;学院教师近三年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方面的总结情况等。
4.4教师发展
重点阐述:①学院制定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规划、培训工作计划及执行情况。②学院重视教师教学发展、基层教学组织(或教学团队)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③学院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产学研用综合能力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及成效。④学院鼓励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的举措、实施情况与效果。
支撑材料:学院制订出台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文件;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及发展规划;学院基层教学组织设置情况;学院近三年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材料。
4.5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下一步整改举措
重点阐述:对照国家的各项相关要求和审核评估指标,特别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10号)精神,分析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如何改进。
5.学生发展
5.1理想信念
重点阐述:①学院在加强学生理想信念和提高品德修养方面的举措及成效。②学院加强学生思政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支撑材料:学院制订的加强学生思政建设的举措;所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方面的有关材料等。
5.2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
重点阐述:①学生学业成绩总体水平情况,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面及创新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况。②学院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改革的措施及其成效情况。③学院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所开展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及其效果等情况。
支撑材料:学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有关举措;学院本科生近三年发表的论文、获批的专利情况统计情况;学院本科生参加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材料。
K5.3国际视野
重点阐述:①学院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等主要举措与成效。②学院鼓励师生赴国(境)外高校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的激励措施及成效。
支撑材料:学院激励教师、本科生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的政策、措施及成效情况等。
5.4支持服务
重点阐述:①学院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开展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情况等。②学院开展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专业学习情况及其学生受益面等。③学院探索学生成长评价改革(如增值评价),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支撑材料:学院制订的学生发展支持服务方面的举措及成效;开展学生成长增值评价、学习体验等相关材料。
5.5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下一步整改举措
重点阐述:对照国家的各项相关要求和审核评估指标,分析学院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下一步如何改进。
6.质量保障
6.1质量管理
重点阐述:①学院层面质量管理制度文件及执行情况;学院质量保障督导队伍建设情况。②学院加强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的情况;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严把毕业出口关等情况。
支撑材料:学院制订的质量管理制度文件及执行情况等。
6.2质量改进
重点阐述:①学院及各专业建立的质量评价-反馈-持续改进机制及运行情况。②学院综合运用学校及以上机构和部门开展的综合评估、专项评估结果,对学院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自我诊断,自我改进情况。
支撑材料:学院制订的质量改进制度文件;学院针对我校评估中心等机构和部门开展的高质量综合贡献度评估、专业评估结果进行整改建设的相关情况。
6.3质量文化
重点阐述:学院加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情况;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的机制建设和制度化情况。
支撑材料:学院在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方面的举措及成效等材料。
6.4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下一步整改举措
重点阐述:对照国家、学校的各项相关要求和审核评估指标,分析学院在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下一步如何改进。
7.教学成效
7.1达成度
重点阐述:①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价方法、评价重点以及评价的结论。②学院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建立及实施情况;近三年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情况。
支撑材料:学院对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的机制文件;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用人单位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跟踪调查情况等。
7.2适应度
重点阐述:①学院近三年本科生生源情况分析。②学院近三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质量分析。
支撑材料:学院近三年本科生生源情况和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分析材料。
7.3保障度
重点阐述:①学院近三年教学经费投入情况。②学院教师的数量、结构、教学水平、产学研用能力、国际视野、教学投入情况及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情况。
支撑材料:学院教学经费、教室和实验室统计材料、教师数量与结构等材料。
7.4有效度
重点阐述:①学院人才培养各要素方面规章制度的有效运行情况。②列出近五年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十个典型案例,总结其培养经验。
支撑材料:优秀毕业生典型案例及其有关的宣传报道等情况。
7.5满意度
重点阐述:①学院在校生和毕业生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的调查情况及结果。②学院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情况及结果。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情况及结果。
支撑材料:学院定期开展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用人单位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材料;学生、教师对教学、管理、服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及其对学院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改进提出的意见等。
7.6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下一步整改举措
重点阐述:对照国家的各项相关要求和审核评估指标,结合我校评估中心发布的《贵州大学在校生学习体验报告》《贵州大学教师教学体验调查报告》,分析学院在教学成效及满意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下一步如何改进。
附件
附1:本科教育教学自评问题清单
问题清单表(参考格式)
问题序号 | 对应的审核指标 | 问题简明表述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
附2:支撑材料目录
附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第二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审核重点 | |
1.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 | 1.1党的领导 | 1.1.1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情况 | |
1.1.2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情况 | |||
1.2思政教育 | 1.2.1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情况 | ||
1.2.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情况,按要求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情况 【必选】思政课专任教师与折合在校生比例≥1:350 【必选】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总数与全校师生人数比例≥1:100 【必选】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20元 【必选】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40元 | |||
1.2.3 “课程思政”建设与成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及选树情况 | |||
1.2.4学校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 | |||
1.3本科地位 | 1.3.1 “以本为本”落实情况,党委重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的本科教育良好氛围形成情况 | ||
1.3.2 “四个回归”的实现情况,推进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校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 |||
1.3.3 教学经费、教学资源条件、教师精力投入等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的机制建设情况 【必选】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元(备注5) 【必选】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统计要求见备注5) 【必选】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要求见备注6) 【必选】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要求见备注7) | |||
1.3.4 学校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年度考核中的比重情况 | |||
2.培养过程 | 2.1培养方案 | 2.1.1 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 | |
2.1.2 培养方案符合国家专业类标准、体现产出导向理念情况 【必选】学生毕业必须修满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数≥2学分 【必选】劳动教育必修课或必修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学时总数≥32学时 | |||
B 2.1.3 | B1 培养方案强化理论基础、突出科教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情况 | ||
B2 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验实训内容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情况 | |||
2.2专业建设 | B 2.2.1 | B1 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况 【必选】通过认证(评估)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可选】近三年新增专业数 【可选】近三年停招专业数 | |
B2 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况 【必选】通过认证(评估)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可选】近三年新增专业数 【可选】近三年停招专业数 | |||
B 2.2.2 | B1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立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情况 | ||
B2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建立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情况 | |||
2.2.3 学校通过主辅修、微专业和双学士学位培养等举措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情况 | |||
2.3实践教学 | 2.3.1 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情况 【必选】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人文社科类专业≥15%,理工农医类专业≥25%) 【必选】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工程实践基地、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数 | ||
B 2.3.2 | B1 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科研实践、实习实训基地情况 【可选】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实验教学中心数 | ||
B2 学校与企业、行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情况 【可选】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实验教学中心数 | |||
B 2.3.3 | B1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教师专业实践、科研课题情况及完成质量 【必选】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 | ||
B2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行业企业一线需要、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情况及完成质量 【必选】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 | |||
2.4课堂教学 | 2.4.1 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情况 | ||
2.4.2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情况 | |||
2.4.3建立健全教材管理机构和工作制度情况,依照教材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选用教材情况;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情况;对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 【必选】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与学校应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的比例 【可选】近五年公开出版的教材数 | |||
K 2.5卓越 培养 | K 2.5.1 | K1 科教协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实践效果 【可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学生数 | |
K2 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实践效果 【可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 | |||
K 2.5.2 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情况 【必选】本科生生均课程门数 【可选】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的课程数 | |||
K 2.5.3 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以及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的举措及实施成效 | |||
K 2.5.4 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及成效 | |||
K 2.5.5 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及成效 | |||
K 2.5.6 优秀教材建设举措及成效 | |||
2.6创新创业教育 | 2.6.1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情况 | ||
2.6.2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的举措与成效 | |||
2.6.3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及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必选】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及比例 【必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 【可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 |||
3.教学资源与利用 | X3.1设施 条件 | X3.1.1教学经费、图书资料、校园网等满足教学要求情况 | |
X3.1.2校舍、运动场所、体育设施、艺术场馆、实验室、实习基地及其设施条件满足教学要求情况及利用率 | |||
3.2资源建设 | B 3.2.1 | B1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及其共享情况 | |
B2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及共享情况 | |||
B 3.2.2 | B1 面向国家、行业领域需求的高水平教材建设举措与成效 | ||
B2面向行业企业实际、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教材建设情况 | |||
K 3.2.3 | 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和条件建设及使用效果 | ||
K 3.2.4 | K1 学科资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 | ||
K2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 | |||
4.教师队伍 | 4.1师德师风 | 4.1.1 保障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面的情况 | |
4.1.2 教师在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自觉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方面的情况 | |||
4.2教学能力 | B 4.2.1 | B1 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能力 | |
B2 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 | |||
4.2.2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措施 | |||
4.3教学投入 | 4.3.1 教师投入教学、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情况及实施效果 【必选】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必选】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 | ||
4.3.2 教师特别是教授和副教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及成效 【必选】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 |||
4.4教师发展 | 4.4.1 重视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核心培训教材,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 ||
4.4.2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基层教学组织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举措与成效 【必选】设有基层教学组织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可选】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本校教师的比例 | |||
B 4.4.3 | B1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政策措施 | ||
B2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和承担横向课题的政策措施 | |||
B 4.4.4 | B1 教师队伍分类管理与建设情况 | ||
B2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情况 【可选】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 | |||
K 4.4.5 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情况 | |||
5.学生发展 | 5.1理想信念 | 5.1.1 学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 | |
5.1.2 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情况 | |||
5.2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 | B 5.2.1 | B1 学生基础理论、知识面和创新能力 【可选】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和本科生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 | |
B2 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实际问题能力 【可选】在学期间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比例 【可选】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和本科生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 | |||
5.2.2 开展通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措施与成效 【必选】体质测试达标率 | |||
5.2.3 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情况及育人效果 【可选】省级以上艺术展演、体育竞赛参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 |||
K 5.3国际 视野 | K 5.3.1 与国(境)外大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以及与本科教育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和来华留学生教育开展情况 | ||
K5.3.2 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教育资源的吸收内化、培育和输出共享情况 | |||
K 5.3.3 学生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情况 【可选】在学期间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的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比例 | |||
5.4支持服务 | 5.4.1 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情况 | ||
5.4.2 学校开展学生指导服务工作(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情况,学业导师、心理辅导教师、校医等配备及师生交流活动专门场所建设情况 【必选】专职辅导员岗位与在校生比例≥1:200 【必选】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例≥1:4000且至少2 【必选】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比例≥1:500 | |||
5.4.3 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辅修专业制度、双学士学位制度建设情况 | |||
K 5.4.4 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重视学生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成效 | |||
6.质量保障 | 6.1质量管理 | 6.1.1 学校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机构及队伍建设情况 | |
6.1.2 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的情况 | |||
6.2质量改进 | 6.2.1 学校内部质量评估制度的建立及接受外部评估(含院校评估、专业认证等)情况 | ||
6.2.2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设与改进效果 | |||
6.3质量文化 | 6.3.1 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情况 | ||
6.3.2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及年度质量报告 | |||
7.教学成效 | 7.1达成度 | 7.1.1 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 |
7.1.2 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建立情况及跟踪评价结果 | |||
7.2适应度 | 7.2.1 学校本科生源状况 | ||
B 7.2.2 | B1 毕业生面向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情况、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情况 【可选】升学率(含国内与国外) 【可选】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及结构 | ||
B2 毕业生面向学校所服务的区域和行业企业就业情况、就业质量及职业发展情况 【可选】升学率(含国内与国外) 【可选】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及结构 | |||
7.3保障度 | 7.3.1 教学经费以及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艺术场馆等资源条件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必选】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必选】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 ||
7.3.2 教师的数量、结构、教学水平、产学研用能力、国际视野、教学投入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情况 【必选】生师比(要求见备注8) 【必选】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50% | |||
7.4有效度 | 7.4.1 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有序运行情况 | ||
7.4.2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持续提升情况 | |||
7.4.3 近五年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十个典型案例及培养经验 | |||
7.5满意度 | 7.5.1 学生(毕业生与在校生)对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 ||
7.5.2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 |||
7.5.3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
备注:
1.第二类审核评估分为三种,贵州大学选择的类型是第二类第一种(B1)。
2.二级指标和审核重点包括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
——“统一必选项”无特殊标识,所有高校必须选择;
——“类型必选项”标识“B”,选择第一种的高校须统一选择“B1”,选择第二种的高校须统一选择“B2”;选择第三种的高校原则上选择“B2”;
——“特色可选项”标识“K”,高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自主选择,其中:第一种与“K1”选项对应,第二种与“K2”选项对应;第三种原则上与“K2”选项对应;
——“首评限选项”标识“X”,选择第三种的高校必须选择,其他高校不用选择。
3.审核重点中定量指标的具体要求可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其中,【必选】是指该定量指标学校必须选择;【可选】是指该定量指标学校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至少8项。
4. 表中定量指标计算原则上参照《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年版)》(教发〔2020〕6号)。
5.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折合在校生数。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指学校开展普通本专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含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
6. 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10%。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的高校,当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1000万元,该项指标即为合格。
7.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普通高校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值/折合在校生数(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综合、师范、民族院校,工科、农、林院校和医学院校≥5000元/生,体育、艺术院校≥4000元/生,语文、财经、政法院校≥3000元/生。
8.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总数(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综合、师范、民族院校,工科、农、林院校和语文、财经、政法院校≤18:1;医学院校≤16:1;体育、艺术院校≤11:1。
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硕士研究生在校生数*1.5+博士研究生在校生数*2+普通本专科留学生在校生数+硕士留学生在校生数*1.5+博士留学生在校生数*2+普通预科生注册生数+成人业余本专科在校生数*0.3+成人函授本专科在校生数*0.1+网络本专科在校生*0.1+本校中职在校生数+其他(占用教学资源的学历教育学生数,例如成人脱产本专科在校生数)。
专任教师总数=本校专任教师数+本学年聘请校外教师数*0.5+临床教师数*0.5;其中:本校专任教师须承担教学任务且人事关系在本校(原则上须连续6个月缴纳人员养老险等社保或人员档案在本校);校外教师须承担本校教学任务、有聘用合同和劳务费发放记录,聘请校外教师折算数(本学年聘请校外教师数*0.5)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临床教师须承担教学任务且人事关系在本校或直属附属医院。
附4:审核评估定量指标及其标准一览表
(1-30必选,31-43可选(至少选8))
序号 | 定量指标名称及类别 | 指标标准 |
1 | 思政课专任教师与折合在校生比例 | ≥1:350 |
2 | 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总数与全校师生人数比例 | ≥1:100 |
3 | 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 | ≥20元 |
4 | 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 | ≥40元 |
5 |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统计要求见备注5) | ≥1200元 |
6 |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 ≥13% |
7 | 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 | ≥10%或总值超过1亿元年新增超1000万元 |
8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 ≥5000元/生 |
9 | 学生毕业必须修满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数 | ≥2学分 |
10 | 劳动教育必修课或必修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学时总数 | ≥32学时 |
11 | 通过认证(评估)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 |
12 |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 | 人文社科类专业≥15%,理工农医类专业≥25% |
13 | 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工程实践基地、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数 | |
14 | 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 | ≥50% |
15 | 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与学校应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的比例 | |
16 | 本科生生均课程门数 | |
17 | 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及比例 | |
18 |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 | |
19 | 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 |
20 | 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 | |
21 | 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 |
22 | 设有基层教学组织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 |
23 | 体质测试达标率(《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不达标不能毕业) | |
24 | 专职辅导员岗位与在校生比例 | ≥1:200 |
25 | 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例 | ≥1:4000且至少2名 |
26 | 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比例 | ≥1:500 |
27 |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 |
28 |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 |
29 | 生师比 | ≤18:1 |
30 | 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 ≥50% |
31 | 近三年新增专业数 | |
32 | 近三年停招专业数 | |
33 | 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实验教学中心数 | |
34 | 近五年公开出版的教材数 | |
35 |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学生数 | |
36 | 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的课程数 | |
37 | 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 |
38 | 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本校教师的比例 | |
39 | 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和本科生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 | |
40 | 省级以上艺术展演、体育竞赛参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 |
41 | 在学期间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的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比例 | |
42 | 升学率(含国内与国外) | |
43 |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及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