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12日,为深化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第四党支部部分党员与科学技术研究院党支部、农业生物工程研究院教工党支部部分党员,一起赴黔西南州普安县开展“党建引领、科技赋能”茶产业调研主题党日活动。从红色教育基地的誓言铮铮,到茶山深处的调研座谈;从校企合作的创新探索,到古茶树保护的科研实践,支部党员以“红色基因”为魂、以“科技赋能”为笔,在茶香氤氲中书写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支部党员首先来到普安县委党校红色记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倾听历史回响,追寻红色记忆”主题学习。在鲜红的党旗下,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并参观“红色记忆”奇石教育馆。一件件镌刻着革命历史的展品,让青年党员深刻体悟到“科技报国”的时代使命。在这场特殊的“沉浸式党课”中,支部副书记冷宇鑫同志深刻感受到:“红色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乡村振兴的信仰之基。我们带着科技服务走进田野,正是对初心使命的传承。”

在普安县细寨村,支部与当地政府、企业联合召开校地合作调研会,深入了解贵州大学技术团队12年来在茶树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科技帮扶成果。党员们深入茶园实地察看茶青长势,演示制茶加工,进行绿色种植技术交流。调研中,乡村干部和茶农激动地表示:“正是贵州大学科研团队多年如一日的付出,从茶树选育到种植管护手把手的指导,现在我们的茶叶品质提升了,收入也翻了好几番”。对此,支部党员周奎深受鼓舞和启发:“学校科研团队长期扎根普安茶乡,用科技点亮了茶农的希望,党员同志不仅展现了深厚的专业素养,更诠释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实验室里的分子标记、基因组学研究,最终都要服务于田间地头的实际需求。这种将前沿科学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的实践,正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最好诠释。我们要传承这种科技报国的精神,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贵州普安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公司负责人的介绍下,大家详细了解了“普安红”品牌建设、生产和市场情况;了解到该集团依托普安县得天独厚的古茶树资源,已建成标准化茶园3.2万亩,年加工能力达5000吨,带动周边6000余户茶农增收。调研中,针对企业提出的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生物学背景的党员团队结合专业特长,现场提出了“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优质茶树品种”等创新性解决方案。


在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厅、贵州大学、普安县人民政府联合建设的“中国首个野生种(四球茶)原生境保护点”,调研组详细考察了普安古茶树种质资源保护情况,党员同志们充分认识到了野生古茶树是研究茶树起源与演化的重要“活化石”作用。并在“青山话茶”研讨会上,围绕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展开深入交流,提出运用基因组学方法建立古茶树遗传资源库,为品种改良提供基因资源;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发掘和应用优异基因;利用修枝进行扦插,扩大古茶树优异群体等建设性意见。
在“中国首个四球茶(大厂茶)原生境保护点”优良品系示范种植基地调研中,通过实地感受和技术交流等形式,大家深入了解到仿生种植技术在四球茶生产中的创新应用,产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以及在普安茶产业中发挥的带动作用。党员同志宋莉发出感慨:“这就是发展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代表,是发挥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实例”。

此次主题活动让研究生党员深刻体会到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质意义。作为生物学背景的研究生,我们不仅见证了古茶树资源保护的科研价值,更切身感受到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性。在调研中,研究生党员运用专业知识为企业和茶农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分子标记技术筛选优质品种、开发内生菌发酵工艺等,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牛素贞老师团队十二年如一日的坚守也坚定和鼓舞了研究生党员服务三农的信念。今后,支部研究生党员将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在茶树资源保护、品质提升等领域深耕细作,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主题活动既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党课,让支部研究生党员对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有了更深理解。

图文:冷宇鑫
一审:宋 莉
二审:胡国雄
三审:徐 进